輔仁大學藝文中心

 
大哉問:歌劇和音樂劇有何不同?- 車炎江
                           

 

 

我在許多音樂講座、甚至近期邀稿和學校課程裡,總會遇見有人提出歌劇和音樂劇有什麼不同?」等等相關問題。現代人只要利用網路搜尋功能,就可以找出一大缸各界熱心人士的「解答」,其中不乏坊間早已普遍流傳的貼標籤式觀點。這類用來切割歌劇和音樂劇二者差異的典型制式觀點包括:「歌劇是古典美聲加管絃樂團/音樂劇用流行唱腔加搖滾樂隊」、「歌劇歌手身材豐滿碩大、只能唱歌、演技普通/音樂劇演員身材較合宜、歌舞演技並重」……相信大多數人對此並不陌生。但是,一旦遇上許多無法自圓其說的「例外」、「非典型作品時,自然就出現無法切割或解釋的尷尬難題。例如:竟然有歌劇作品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在百老匯劇院演出、還拿到百老匯音樂劇東尼獎是怎麼回事啊?或是,像美國作曲家桑坦(Stephen Sondheim)、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等人的音樂劇作品有些根本沒有跳舞場景、或是動用管絃樂團(而非流行搖滾樂團或爵士樂隊),這樣也算音樂劇?最後不得已只好把莫札特《魔笛》(Die Zauberflöte)、比才《卡門》(Carmen)這類出現口語對白表演的歌劇、或是擁有傲人外貌的歌手例如女高音涅翠柯(Anna Netrebko)載歌載舞的精彩表演視為歌劇世界的特例

其實,歌劇和音樂劇這兩種表演藝術,從來不曾停止尋找全新的表現手法和可能性,所以並不是它們的創作者想刁難觀眾。當然,用標籤」作分類可以讓事情容易得多,但往往只觸及事物的表相,而經常與事物的本質、精神扞格不入,使得創意思考與藝術實踐侷限於傳統成見,我們欣賞的眼界也會因此受蒙蔽。

從歷史源流來看,歌劇(opera)和音樂劇(musical)名稱不同雖是事實,但從歐洲喜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到百老匯音樂劇本是同根生」,它們系出同源、血脈相連,而且都有一致的核心目標:以音樂演戲,意即音樂是這些不同類型表演藝術的靈魂。早在1630年代,投資眼光奇準的威尼斯商人就已看見歌劇藝術商機無限,啟動催生民營劇院的商業化營運模式,延續至百老匯劇院迄今已近四百年歷史;卻使得這種以引經劇典、掉書袋為樂的歌劇創作,從原本屬於貴族、文人雅士、知識分子共同欣賞的宮廷藝術,搖身一變成了百姓庶民共賞的商業演出。在商言商,為吸引最多觀眾購票觀賞,自威尼斯商業化經營模式時代後,所有劇院經理必定要求創作者盡量採用時下最受觀迎的音樂戲劇新趨勢,能派上用場即可,放什麼都不奇怪。因此,喜歌劇使用母語對白處理口語臺詞,服務不諳外語的庶民觀眾;為達娛樂目的,讓天堂與地獄》(Orphée aux enfers)的歌手演員吊繩索從天而降、大跳康康舞也在所不惜;由此觀之,百老匯音樂劇大量使用現代人欣賞的流行音樂元素自然也就不足為奇。換個角度想想,若是絕頂聰明、過耳不忘、永遠對新鮮事物保有好奇童心的莫札特有機會聽過爵士樂,想必他會毫不猶豫放入歌劇;又倘若十九世紀初期歐洲就已經有厲害的無線麥克風和劇院音響設備,歌劇風貌想必也會和今日見聞大不相同。

和一般舞臺劇不同,若用音樂演戲,不論歌劇或音樂劇的臺詞詮釋、抒發角色情感就都得靠它完成,如此勢必消耗大量時間,鉅細靡遺交待祖宗十八代劇情前因後果也就成了二者不可能的任務。創作者採取的策略是挑出劇情最關鍵的角色或事件,集中火力譜寫,以致人們事後回想這些作品時或許無法重現最精彩的戲劇表演或舞姿,卻能哼唱出當中的精華片段。箇中原因就在於二者皆以音樂催動、並且最終將戲劇昇華為音樂。幸好音樂既是聲音藝術、也是時間藝術,創作者可以指定歌手或樂器以預設的速度節奏發出預設的聲響,去模擬角色內心的愛恨情仇。最常見的方法像是讓歌手唱到極限最高音以表現情感最高潮,其他像啜泣、緊張、憤怒、歡樂、柔情都必須讓觀眾聆聽當下便能立即感受,否則就是失格之作。換言之,不論創作者使用的是管絃樂團或是搖滾樂隊,音樂是欣賞二者共同的核心重點。

華格納提出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強調歌劇作為真實戲劇表演的綜合藝術本質,抵制義大利和法國歌劇商業營運導致的媚俗陋習,回歸歌劇誕生的精神根基──以古希臘悲劇為師的文人藝術。事過境遷,孰知這個理念竟能在現今科技輔助下的商業音樂劇舞臺實現,實乃現代人之福。就讓我們把握機會一同坐進觀眾席,拋開傳統的貼標籤式成見,用心感受這些歌劇和音樂劇的精彩表演吧!

 

車炎江老師

222324

 

現職:
輔仁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家交響樂團(NSO)、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樂季主題系列之音樂會特約導聆暨講座主講人
 
學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碩士
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班,主修聲樂,師事李秀芬
逢甲大學建築系
 
經歷:
歌劇重要角色演出:
多尼才悌歌劇《愛情靈藥》之軍官貝爾科雷
貝多芬《費戴里歐》之父親洛科
溫隆信兒童歌劇《紙飛機的天空》之精靈父親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之科林與房東貝努瓦二角色
蘇利文《密卡多》之貪官普巴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飾費加洛、《女人皆如此》飾古耶摩、《唐喬望尼》飾雷波列羅
音樂劇重要角色演出:
理查羅傑斯《真善美》的上校隊長(Captain von Trapp
冉天豪中文音樂劇《威尼斯商人》的巴塞里、改編音樂劇《睡美人》之國王、《胡桃鉗》之王子
鍾耀光與楊忠衡共同創作音樂劇《梁祝》飾演祝英台之父
臺北愛樂兒童合唱團演出《新龜兔賽跑》飾演小龜
音樂會男中(低)音獨唱:
韓德爾《彌賽亞》
佛瑞、杜呂弗雷、布魯克納等人之《安魂曲》
海頓《尼爾森彌撒》
馮威廉斯《G小調彌撒》
舒伯特《G大調彌撒》
古諾《聖采琪莉亞彌撒》
莫札特《加冕彌撒》、《小彌撒曲》
貝多芬《C大調彌撒》、《合唱幻想曲》
卡爾奧福《布蘭詩歌》
蕭泰然《耶穌基督》、《浪子》(首演)、《福爾摩沙鎮魂曲》(首演)
男聲朗誦演出:
荀貝格《華沙生還者》
北京中央音樂院唐建平《白馬入蘆花:無題48+1》(首演)

 

輔仁大學藝文中心 | 電話:(02)2905-6492 | E-mail:fjuca888@gmail.com
Copyright © 2014 - 2021 輔仁大學藝文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山川久也